球莖茴香學名Foeniculum dulce D.C.,英文名Florence Fennel,別名意大利茴香、甜茴香,為傘形花科茴香屬茴香種的一個變種,原產意大利南部,現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區。

1964年球莖茴香引進北京,卻一直未受到人們的重視,近些年我國一些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城市為滿足涉外飯店及大型超市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紛紛引種、栽培。

球莖茴香是傘形花科茴香屬的一個變種,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地中海沿岸及西亞,其莖的上部葉鞘膨大而形成的長扁球形的脆嫩球莖及嫩葉供食用,根和種子也可作香料和蔬菜,整株無廢棄部分。

球莖茴香含茴香醚、茴香酮、茴香醛等揮發油,富有辛香氣味,并含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各種人類必需的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因它能促進胃腸蠕動和幫助消化,早在羅馬時代,婦女們就知道食用茴香能抑制肥胖的發生。故它也是良好的減肥蔬菜。

形態特征:根發達,須根、側根較少。主要分布在10~20厘米的土層中。短縮莖,不易辨認,營養生長期株高70~100厘米。2~4回羽狀復葉,小葉絲狀,綠色;葉柄長,有大葉8~10片時,葉柄基部的葉鞘開始變肥厚成肉質,并相互緊密搶合成扁圓形球狀或近圓形的假莖,重250~1 000克,質脆味甘,為主要供食產品。

花莖長,大型傘形花序,花黃色,有香氣、花小,雄蕊5枚,子房2室,花瓣5枚,雌難同花,異花授粉。長扁橢圓形,雙懸果,成熟時黃褐色,可分離成2粒種子,種子無休眠期,落地即發芽,千粒重約4克,發芽力約4年。

球莖茴香的養殖方法

溫度:球莖茴香喜冷涼氣候,在旬平均氣溫10~22℃條件下生長良好。種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20~25℃,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5~20℃,白天不宜高于25℃,夜間不低于10℃,過高或過低都將影響生長和品質。苗期能耐-4℃低溫和35℃高溫。幼苗在4℃左右低溫下才能通過春化。

水分:球莖茴香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水分要求嚴格,尤其在苗期及葉鞘膨大期,要求較高的空氣相對濕度和濕潤的土壤,不宜干旱。

光照:球莖茴香屬長日照植物,全生長過程都需要充足的光照,長日照可促進花芽形成,在通過春化階段后在長日照高溫條件下開花結實。苗期對光照要求不嚴格,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壯苗的形成。

營養:球莖茴香對土壤要求不嚴格,pH值5.4~7.0的范圍內均能正常生長。栽培上為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宜選擇保肥、保水力強的肥沃壤土種植。肥料以氮、鉀需量略多,苗期對肥料需求量較少。

球莖茴香的病害防治:球莖茴香的抗病性很強,新菜區很少發生病害,老菜區及保護地栽培,有時因管理不善而發生幼苗猝倒病和菌核病。

猝倒病:病原為瓜果腐霉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主要為害幼苗嫩莖和根莖部,發病初期病部呈現水浸狀,后期植株腐爛或猝倒,發病嚴重時會成片死亡。在溫暖多濕的條件下的老菜園中較易發生。

防治方法:苗期不使用大水漫灌,控制環境的濕度,初發現病株及時清除,并噴灑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稀水500倍,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對水800倍,每7~10天噴灑一次,連噴2~3次。

菌核病:病原為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主要為害葉柄和球莖,被侵染的植株呈凋萎狀,病部褐色濕潤或變軟腐爛,表面纏繞絲狀霉,為菌絲體,發病后期病部表面及球莖腔內產生大量黑褐色鼠類狀菌核。

病菌發育適溫為20℃,菌核不耐干燥,菌絲能在干燥的土壤中存活3年,一般在天氣冷涼潮濕、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的情況下容易發病。

防治方法:注意菜田輪作,種植前應對前作物及時清理、滅菌,定植時可用40%亞氯硝基苯粉劑0.4公斤拌25公斤細土施入土壤滅菌。對來源不清楚的種子最好用10%的鹽水汰處理后再播種。

栽培上注意調節田間適宜濕度,尤是低溫期間不宜澆水過多,施肥上不要偏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如發現有發病的跡像,要即噴50%氯硝氨可濕性粉劑800倍,或菌核凈40%可濕性粉劑500倍,或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500~2000倍。蟲害主要有蚜蟲和鳳蝶幼蟲,可用0.5%蘆藜堿醇溶液800~1 000倍噴灑消滅。